初夏季節(jié)來臨,氣溫逐漸攀升,走到街上明顯感到頭頂上太陽火辣辣的。愛美的年輕人早已用上各種防紫外的措施,防曬霜、防紫外遮陽傘、防紫外衣……。市場上各種防紫外功能衣服開始走俏,可是對于那些號稱防紫外功能的衣物究竟有多大效果,大多數(shù)普通消費者甚至經(jīng)銷商往往難以判定。
衣服防紫外線的原理是什么樣的呢,防紫外衣服關鍵指標有哪些?實驗室如何檢測防紫外衣的質(zhì)量?我們到廣州纖維產(chǎn)品檢測院的檢測實驗室找一下答案。
防紫外整理——涂在衣服上的“防曬霜”?
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到紡織品表面,會形成紡織品表面的反射、吸收和透過。紡織品的防紫外線整理是通過在纖維、紗線或織物上添加防紫外整理劑,將紫外線反射或吸收掉,減少透過率,從而獲得防紫外線的功能。添加防紫外整理劑是在纖維或紡織面料表面增加涂層,好比是給衣服面料涂上“防曬霜”,從而減少紫外線對人體皮膚的傷害。
“其實普通的衣物尤其是厚重面料的衣服,也具有防紫外線的功能。夏天的衣服面料普遍質(zhì)地輕薄,雖然也能屏蔽或吸收一部分紫外線,但是往往不容易達到國家標準GB/T 18830—2009《紡織品 防紫外線性能的評定》規(guī)定的要求,所以需要進行防紫外的后整理。”廣州纖維檢測院技術研發(fā)部質(zhì)量工程師羅勝利博士告訴記者。
防紫外整理說起來容易,實際上遠不像給皮膚涂一層防曬霜那么簡單。如何選擇整理劑、整理劑的用量、整理工藝等等,諸多因素影響著衣服防紫外功能效果。
“我們測試發(fā)現(xiàn),有的防紫外服裝洗滌多次后防紫外效果變化不大,有的洗一次之后防紫外功能顯著下降。所以,防紫外整理劑的選擇和整理工藝,大有學問。”羅勝利介紹“衣服紫外線防護性能受很多因素影響,比如纖維原料種類、紗線表面形態(tài)及結構、織物組織結構、面料織造緊密度、面料顏色、面料厚度、紫外線整理劑的種類、添加量以及加入方式等。”
防紫外線的關鍵指標有哪些?
一般用紫外線防護系數(shù)、紫外線透過率表征產(chǎn)品的防紫外線性能。所謂紫外線防護系數(shù)是指皮膚無防護時計算出的紫外線輻射平均效應與皮膚有織物防護時計算出的紫外線輻射平均效應的比值,簡稱UPF。紫外線根據(jù)波段可劃分為UVA(波長320nm~400nm)、UVB(波長280nm~320nm)和UVC(波長200nm~280nm)
標準GB/T18830—2009規(guī)定,當樣品的紫外線防護系數(shù)UPF>40,且UVA的透過率T(UVA)AV <5%時,可稱為“防紫外線產(chǎn)品”。
UPF>40、T(UVA)AV <5%
通俗地說,比如UPF值為50,就說明有1/50的紫外線可以透過織物,紫外線防護系數(shù)數(shù)值越大,對皮膚的紫外線防護功能就越強。日光紫外線UVA是指波長在315nm至400nm的日光紫外線輻射,這段波長對人體的傷害zui強,所以標準規(guī)定該段波長的透過率不得高于5%。
防紫外衣的質(zhì)量如何檢測?
圖1 Labsphere UV-2000防紫外線測試儀
“把準備好的樣品放到防紫外線測試儀器上,幾秒鐘就可以顯示結果。”羅勝利介紹說。圖1中的織物防曬指數(shù)分析儀就是羅勝利說的防紫外測試儀。
可是,有些衣服是用不同顏色、不同材質(zhì)的面料拼接成的,要對這些面料分別測試嗎?
對于記者疑問,測試專家羅勝利給出答案,“實際檢測中的確有不少這樣的衣服。對于具有不同顏色或結構的非勻質(zhì)面料,按標準要求應該對各種顏色或結構進行測試,以其中zui低的UPF值作為樣品的UPF值。就像包含有藍色、綠色、白色的彩色條紋,要對藍色、綠色和白色部位分別測試,需要每個顏色都要達到紫外線防護系數(shù)UPF>40,且UVA的透過率T(UVA) AV <5%時,才可稱為‘防紫外線衣服’。”
聲明:以上內(nèi)容部分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如不慎侵害您的相關權益,請留言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